播撒法律阳光的使者-卢意如 | |||
|
|||
播撒法律阳光的使者
——记致公党成员、市人大代表、瓯海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卢意如
面对卢意如,笔者很难把眼前这位年轻文静、时时露出温和笑容的女子同她的职业联系起来。然而,当她淡定自若侃侃而谈时,笔者却从中感觉到一种律师特有的严谨和睿智,一种责任和执着。无论是作为市人大代表,还是瓯海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卢意如从事司法行政工作10多年来,一直扮演着“群众代言人”的角色———用建议议案反映民声民意,用法律法规援助困难群众。
提升自我做弱势群体的守护者
2001年,卢意如进入司法局工作,很快就被分配到刚成立不久的法律援助中心。面对需要帮助的社会弱势群体,卢意如觉得只有强大自己,才有能力去帮助他人。她为自己定下了参加全国首届司法考试,取得律师资格的新目标,那一年里,卢意如除了工作外,所有的时间都埋头在法律书籍里。2002年3月26日,卢意如踌躇满志地踏进了司法考试的考场,并顺利通过了全国司法考试,成为一名律师。卢意如说知道成绩的时候,才了解到当年参加司法考试的考生有36万人,通过考试的只有2.4万。
成了一名执业律师,卢意如完全有能力谋求更高的待遇、更好的“发展”,一些同学、朋友也鼓动她辞职“下海”挣大钱。然而,她却甘心当一名“清水”律师,尽心尽职在法律援助中心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履行一名法律工作者对社会的一份责任。执业以来,卢意如共办理刑事、民事法律援助案件336件,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近900万元,切切实实地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卢意如先后获得全国法律援助“优秀标兵”,浙江省法律援助工作优秀统计员、法律援助工作先进个人,温州市司法行政系统“百名优秀人物”等荣誉称号。
2009年6月的一天,一位操着外地口音、普通话也不大会讲的农村妇女找到卢意如,经过深入了解,该妇女姓夏,从外地嫁到梧田街道南堡村,丈夫已故,也没有子女,一个人生活在村里,属于低保对象。夏某反映同村村民谷某和陈某为扩建房子非法侵占夏某的口粮田10年之久,她多次向村委会和有关部门反映,但由于夏某无法证明其承包地被非法侵占的事实存在以及被非法侵占的具体面积,加上村里一些人存在排外心态,致使夏某长期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该案件是区法律援助中心受理的第一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存在侵权时间长、事实认定难等复杂性,但从事援助事业几载,卢意如说:“每办理一起援助案件,就会给无助的群众带来一线新的希望。”
卢意如先后多次走访该村村委会、村民,试图客观了解此事的真相,却都被以各种理由敷衍打发。但是,该案除了证人证言外已经无法从其他途径获得有利证据,因此,卢意如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走访劝说。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参加夏某家造地的村民潘某以及夏某隔壁一位老人王某,答应出具书面证人证言。卢意如又取得土地仲裁委的支持,为夏某的口粮田进行现场勘查。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因为所有的证据都是间接证据,而且几乎都是证人证言,如果进行仲裁的话,夏某的利益可能难以维护。卢意如想到了调解,她在与土地仲裁委、对方当事人以及夏某各方多次沟通协调后,最终通过调解,为夏某争回了她被侵占10多年的土地。该案被温州市司法局评为2011年“温州市十佳法律援助案例”。此外,卢意如承办的《台风登陆难免责触电身亡终获赔》和《加工厂爆炸致多人死伤非诉法律援助快速获赔偿》分别被评为2008年度“温州市十佳法律援助案例”和2013年度“浙江省优秀案例”。
除了法律援助,自2001年9月参加工作至今,卢意如在“12348”法律服务热线负责解答咨询,其间共接待来电来访法律咨询10604人次。在接待咨询时一杯热茶、一声问候,态度热情、亲切,解答详尽细致,宣传法律、解惑释疑,让来访的群众感受到一份柔情和温暖。
作为年轻的女子,长期从事法律援助,过多的接触到社会负面事件,卢意如说,有时心情也会跌落谷底,但每次为求助者成功维权,总是能带给她很多“正能量”。
心系群众完善法律援助体系
卢意如主持区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以来,一直努力探索法律援助工作的新路子,尤其是在法律援助网络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为了构建“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更好地为弱势群体提供便捷的法律援助,卢意如带领中心工作人员,四处奔走开展调研,落实基层站点。在13个镇街、9个职能部门、17个调解室、学校、部队、企业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全区的法律援助工作站由37个发展到44个,工作站建设增长率为19%;在251个村居、75个社区设立法律援助联络点。同时,完善法律援助审批制度,对中心下设44家法律援助工作站,赋予受理和初审权,方便困难群众就近申请法律援助,降低受援人经济、时间和精力等维权成本,实现对援助对象的“零距离”服务。近5年来,该中心受理刑事、民事各类援助案件共计1145件,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
打造“三大网络平台”,是卢意如想到的又一便民措施,即开通“法律援助QQ群”平台、对接组织部门远程教育视频系统(ECP)平台、开通瓯海法治网“12348”在线法律咨询平台,为部分困难但具备上网技能的人群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利用司法部法律援助管理信息系统,全年所有的法律援助申请、受理、审查和审批及时准确录入系统,实行网上审批,实行简单事立即办、复杂事限时办,提高法律援助办事效率。
面对人手少、任务重、困难多的情况,卢意如没有退缩、没有懈怠,迎难而上,团结带领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开拓奋进,使瓯海区的法律援助工作在全市名列前茅。中心被浙江省纪委、省政府纠风办评为浙江省“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服务窗口)”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是全市司法系统唯一一个获得该荣誉的法律援助中心。此外,卢意如还担任瓯海区政府法律顾问,坚持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参与信访接待活动,耐心细致地解答涉法信访问题,或受理相关材料,或协助有关部门调查取证,并出具法律意见书给信访部门。如办理了2009年温州利督纳鞋业有限公司老板出逃欠薪案,帮助91位员工拿到45万余元工资,有效化解了矛盾纠纷,得到了区信访局的充分肯定。2005年、2008年两次被瓯海区委、区政府评为信访工作先进工作者。 听民声解民忧做一名尽职的代表
2012年2月,卢意如当选温州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卢意如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说:“当人民代表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重要的是一种神圣的责任。”在履职过程中,卢意如积极参加人大组织的调研、视察,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履职能力,真实反映民情民意,切实为民办实事。卢意如还担任了市人大法制委委员,运用自己的法律专长,协助人大开展各类法律监督、执法检查、涉法调研调查等工作,为我市法制建设尽一份力。
卢意如通过与各类当事人、司法机关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联系,充分倾听各种意见,了解社情民意,并就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向市人大和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建议。在市人代会期间,卢意如提出涉及法治、交通、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建议6件,其中《关于对全市各法院同案不同判现象的建议》被评为2012年市级优秀建议。2011年4月,茶山街道睦州垟村的一群村民找到卢意如,反映村里二、三产返回地指标买卖纠纷问题。作为一名法律援助工作者,卢意如敏锐地感觉到这个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通过在茶山、南白象等地的调查,走访被征地农民,买卖合同双方,卢意如发现农村二、三产返回地指标买卖现象大量存在,且买卖双方为了获取更大利益常常出现反悔、解除合同等纠纷,有的甚至引起群体性冲突事件。由于此类纠纷涉及到人数众多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涉及人多面广,且案情复杂,社会矛盾大,因为缺少直接法律依据和指导性意见,法院的先后做法不同,又加剧了此类纠纷的矛盾冲突。
在2012年市十二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期间,卢意如提出了《关于对全市各法院同案不同判现象的建议》,建议市中院要结合温州实际,及时出台对二、三产返回地指标买卖纠纷案审判的指导性意见,统一裁判尺度。该建议受到了市中院的高度重视,由一名副院长带领业务骨干针对二、三产返回地指标买卖纠纷问题,到乐清等地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历时一年多,市中院于2013年6月出台了《关于为温州市农村综合改革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意见将二、三产返回地指标权益纳入司法保护范畴,就温州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二、三产指标返回地安置纠纷等地方特有问题也作出规定,明确对同一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的二、三产返回地安置权益的互换、调剂等民事行为,依法予以支持和保护;对具备转让条件的受让方为城镇居民或者非同一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的返回地安置权益,已经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或者在诉讼辩论终结前集体经济组织同意的,也可予以保护。
看到村民的权益得到了维护,看到自己提出的建议推动了一类社会纠纷的平息,卢意如倍感欣慰。
笔者在卢意如办公室看到书柜的角落里,堆着一叠红彤彤的奖状和各类荣誉证书,但她仍然谦虚地说:“成绩都是属于过去了,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就要替百姓说话,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卢意如就是这样,在平凡的岗位上播撒着法律的阳光,书写着自己精彩的人生。(来源:《温州人大》2013年第四期,编辑:胡孙敏) |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