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支持引导低小散企业发展 | |||
|
|||
(据温州市人大代表、致公党温州市委会成员、浙江特灵轻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江、致公党温州市委会成员刘宇平反映)据了解,2012年止,温州个体工商户有注册的共43万户,其中制造业的有14万户,超亿元产值的只有890户,占0.7%,上规模企业约3800户,占2.8%,合计约4690户,其余大约13万户是“低小散”企业。单从服装产业的税收来看,去年全市共计88亿元,其中大企业约占15%,小企业约占85%。从上述数据来看,温州面临的还是以众多“低小散”企业为主的产业格局,政府应该如何通过引导、出台帮扶措施,让他们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和受到同等法律保护,并让这些企业通过分类管理持续健康转型发展,这是目前急需重视的任务。 二、应充分发挥“低小散”企业的优势。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就要重视“低小散”企业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竞争力,拉动内需。“低小散”虽然规模小,也存在一些弊端,但许多企业产品的下游就是由这些“低小散”企业来生产提供,如果一味地去打击、关闭,势必使上游的企业引起连锁反应,政府应正确引导,在看到劣势的同时也要看到优势。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机制比较灵活,能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迅速反应,从而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方向,应引导中小企业充分运用好自身优势,寻找一些存在利润的细分市场作为市场目标,发展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三、统一规划建设“低小散”企业园区,打造“精小散”企业。建设标准厂房,放宽门槛,将“低小散”的企业集聚在一起,通过合理规划和产业引导,按环境综治的需要,规范生产环境,统一制定标准,建设产业园区,通过园区的治散和倒逼机制治乱,经济面会有更好的转变,使得他们共同意识到当前产业升级与转型是当务之急,和大企业共同进入这样的一个主流,铸造温州“精小散”企业的氛围,使他们变成“精小散”,使经济转型再造一个优势。重视“低小散”企业的转型升级,他们是大企业的第一链,同样遇到怎样扶持、服务的问题,要在转型上体现新层次,突出温州产业和区位优势,建议政府提供平台,给小微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做好小微企业发展的后续跟踪服务,努力打造“精小散”企业。 |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