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党员风采
胡玲玲:和“光”打交道24年,跟温州有股别样的情
时间:2018-07-10 来源:致公党 字号:[ ]

2018年,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同时也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四十年风云变幻,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初,温州所创造的风向标式辉煌,还是当前,温州在“再造新优势 再创新辉煌”征程上的昂首阔步,都离不开温州各界女性以坚韧的“她”力量,为温州发展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回望四十年,感受温州了不起的“她”力量,在温州改革开放史上留下“她”印迹。

 

胡玲玲,温州龙湾人,高级经济师,致公党党员。现任浙江康尔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致公党中央科技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工商联执委、龙湾区慈善总会创会副会长,浙江省第九届、十届、十一届政协委员,曾任温州市工商联副主席、温州市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温州市华商协会副会长、龙湾区工商联主席等职,曾获“十大最具影响力世界华商女企业家”、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浙江省三八红旗手、温州市改革开放30年十大慈善家、温州市十佳女性、温州市荣誉市民、四川省广元市荣誉市民、温州市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温州好人”、温州市“爱心使者”、温州慈善个人奖等荣誉。

 

17岁,胡玲玲就只身闯荡香港,做过缝纫工人、卖过貂皮大衣、当过地产中介……她总说,自己看似“开挂”般的人生,大多来源于机遇。事实上,她的经历中,不免有因天灾导致千万投资付诸东流的困局,也有返乡创业被迫与家人分隔的挣扎。但她说,我要回去,是因为温州有股别样的情。

 

发家路:一分靠运气  九分靠努力

 

1978年12月,中国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听闻香港就业机会多,1979年春天,刚满17岁的温州龙湾女孩胡玲玲,便乘着春风加入到赴港的队伍之中。

到香港后,胡玲玲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名为利达的服装厂里做缝纫工人。来得最早,走时最晚,胡玲玲对这份工作倍加珍惜。起初,对缝纫技术不熟练的她,通过多学多做来“补拙”。短短3个月后,胡玲玲就拿到了厂里的最高工资——4000多元港币。

“当时在香港坐公交车只需2毛钱,吃饭3块一顿。”孝顺的胡玲玲只留下一些必要的生活费,每个月的工资都给了家里补贴家用。每个星期天,是胡玲玲难得的休息日,但她也没闲着,把厂里的废弃材料做成裤子,一并寄回家中。

缝纫这个活,胡玲玲一干便是4年。工作期间,她结识了同为温州人的丈夫翁银巧,收获了人生幸福。

上世纪80年代初,香港的房价不高,胡玲玲和丈夫一起,首付8万元买了一套50平方米的二手房。在买房过程中,中介向他们收取了总价的1%作为中介费。“只是做了个中间人,轻轻松松就赚了5000块钱。”这让胡玲玲嗅到了商机。说干就干。胡玲玲租下一家一楼小店,摆了张桌子,“阿玲房产中介”就这样开张了。

准备开出第一单的胡玲玲,却被合同上的繁体字难住了,“只会看不会写。”虽说合同大多是一样的模板,但家具等内容,还是需要手动填写。怎么熟练书写繁体字?胡玲玲用了个土办法,她订阅了地产新闻板块较多的星岛报和经济报,看新闻的同时,在报纸空白处一笔一划地学写繁体字。慢慢的,中介生意也跟胡玲玲的字一样,越来越顺起来。回忆起这段往事,胡玲玲称地产中介是自己创业路上的经验基础。

真正的“第一桶金”,是她的貂皮生意。80年代,赴港旅游的日本人很多,他们也带来了一种时尚风潮:貂皮、羊皮大衣。“温州人对商机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再度嗅到商机的胡玲玲,把地产中介生意交给朋友后,与丈夫在尖沙咀租下20多平的店面,开起了貂皮大衣销售门店。

香港三家、北京一家,甚至在美国也开了一家。随着生意越来越好,胡玲玲和丈夫一连开出四家分店,“回忆起来,自己当时真的胆子太大了。”而恰恰是“胡大胆”的这份闯劲,让她为今后的回乡创业,积累了经济基础。

 

桑梓情:返乡投实业 遇挫扭颓势

1993年,随着貂皮生意一路红火,整天忙得不可开交的胡玲玲和丈夫心生退意,他们希望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和自己。把生意交给弟弟后,胡玲玲和丈夫开启了“休闲模式”。一连三个月,胡玲玲和丈夫都待在香港各地的茶楼,品茶、看书、浏览新闻杂志。但是这样慢生活的节奏,却渐渐让夫妻两觉得不合拍。“说到底,我认识到自己是个闲不住的人。”胡玲玲说。

随着香港回归的临近,夫妻俩合计,认为回到温州投资创业,是难得的契机。一开始,胡玲玲想投资房地产,毕竟当时的房地产行业利润空间大。但在考察过程中,胡玲玲却发现,家乡的发展十分落后。

“不如投资实业,实业对温州的未来发展肯定有帮助。”有了这个想法后,再加上几年前一个广东朋友的引荐,胡玲玲涉足了一个当时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的高科技行业——印刷感光材料。“你懂吗?”面对这样一个问题,胡玲玲笑笑说,她当时对这个行业也是一窍不通,“但我当时的想法只有一个,物一定以稀为贵。”

胡玲玲在调研过程中,跑了全国很多地方。她发现,印刷感光材料在当时,只有北京、山东、四川等地共4-5条生产线,生产的产品可谓供不应求。

 

1994年,胡玲玲在当时的温州扶贫开发区,现在的温州工业园区投下210万美金创办了12亩的港资工厂——康尔达印刷器材有限公司,并专门聘请了职业经理人进行打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4年8月21日晚,17号台风“弗雷德”登陆温州,导致17万间房屋倒塌,死亡千余人。胡玲玲工厂里刚刚到位的生产机器几乎全部损坏。不多久,职业经理人就告诉胡玲玲,投资款已经几乎耗尽。当时在温州,这样一笔大数额的投资,并不多见。以那时的高档小区伯爵山庄为例,总投资额也仅为500余万人民币。

是就此打住,还是继续投钱?如果就此打住,亏钱不说,此前的准备和努力将付诸东流;如果继续投钱,势必要回到温州,亲自进行把关打理。但回到温州,年幼的孩子,将无人看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胡玲玲没有过多犹豫:把两个孩子送到美国芝加哥的父母家中,自己和丈夫回到温州从零做起。

回到温州,胡玲玲从企业凝聚力入手,和企业里的骨干技术人员一个个谈心,把各自为政的部门拧成一股绳,并重新注入资金,将损坏的设备全部更换。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企业盈利便把损失的资产全部填平。

 

营商道:执技术牛耳 用人才兴企

渐入正轨的康尔达,逐渐站稳脚跟,并迎来一个又一个的发展飞跃。

由于销量好,胡玲玲形容,“当时进出康尔达的货车真的可以说是不间断”。销量好的同时,胡玲玲也在思考,怎么样才能缩短和富士、柯达等同类产品的差距?答案是质量和技术。

为了减少技术壁垒,缩短差距,胡玲玲通过企业的人力资源搜索库,找到一位美籍华人专家——陶烃博士。陶烃博士原先任职于美国柯达公司,是一位感光技术工程师。

为了能请到陶烃博士,胡玲玲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与他进行了一年多的沟通,并邀请陶博士到公司实地参观。最终,陶博士被康尔达的诚意打动,于2009年入职,至今仍在康尔达从事技术研发工作。据悉,这也是温州市首个“国千”人才引进案例。

同时,康尔达每年会投入销售收入的3%-5%作为研发经费。这笔经费主要用于产品试验,胡玲玲说,每次试验都要花费大量的材料费用,直到试验出高质量、稳定的产品才算成功。

抓住“创新”这条发展路子的康尔达,在基础人才上,同样下了不少功夫。一方面,通过诚意和重金聘请优秀人才;另一方面,用尊重和人情味留住员工。“给员工家的感觉,他们才会有归属感。”胡玲玲这样简单概括康尔达的留人之道。

 

慈善心:创慈善总会 难忘受助人

 

胡玲玲和丈夫翁银巧参加温州市首届十大侨爱慈善人物颁奖

随着康尔达发展得越来越好,胡玲玲更是拿出了不少资金来回报社会。

“在香港那么多年,看到他们的慈善事业做得那么好,有专门的慈善组织,我也在想,温州是不是也需要这样一个平台?”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胡玲玲看到新闻报道,一个失去父母的孩子需要帮助,身边很多人想帮助他,却因为没有一个正式的平台,对能不能真正把钱用到孩子身上而犹豫。

对此,胡玲玲和丈夫商量,发起创建温州市慈善总会和龙湾区慈善总会的提议。他们把这个提议告诉政府部门后,得到了大力支持。胡玲玲至今仍身任龙湾慈善总会创会副会长一职。

 

看到有难,能帮则帮,是胡玲玲一直以来的“慈善之道”。她的脑海中,有一件现在想起来都会眼眶泛红的事。

有一年,因为丈夫身体不好在上海中山医院住院。胡玲玲忙好公司事务后,会定期前往探望照顾。一次闲聊时,丈夫说起病房里的故事,一位患有先天性肝病的小男孩,有了肝源却因为缺少手术费,导致治疗搁浅。夫妻俩商量,出钱帮助孩子。

令胡玲玲没想到的是,这位小男孩得知有人帮助他时,到处向护工打听。但护工只告诉他,帮助他的阿姨平常爱穿高跟鞋。“小孩子就在医院里的走廊一直等着我,看到我穿着高跟鞋经过,他就深深地对我鞠躬。”现在回想起来,胡玲玲依然难忘孩子那双充满希望的眼睛。

小爱汇聚,便是大爱。温州侨乡学校、爱心慈善基金会、龙湾慈善总会……20多年来,胡玲玲没有停下慈善的脚步,她和丈夫一起为公益事业捐款总额已超1600余万元。

为什么回到温州?为什么热衷公益?胡玲玲说得很简单,因为家乡有她魂牵梦绕的情,有她深深扎着的根。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所有的荣耀都将成为过去,而每个时代的奋斗精神,却在一代代温州女性的身上累积、裂变,生成出更加强劲的“她”力量,助力温州在新时代再创新辉煌!历史终将记住每一位为之奋斗过的“她”!(来源:温州市妇女联合会,编辑:办公室  胡孙敏)

上一篇: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