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情民意
关于当前信贷运行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3-05-07 来源:鹿城总支 字号:[ ]

(据温州市人大代表、致公党温州市委会成员、浙江特灵轻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江反映)当前,银行业信贷运行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银行信贷增速高于GDP增速,信贷总量远远超过了GDP总量,信贷总规模膨胀但实体经济任面临资金短缺甚至资金断链的危机;二是银行不良贷款持续上升的势头难以遏制,特别是这两年,不良贷款率在持续增长。

一、原因分析

何以会出现如此状况?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但从根本上讲银行业贷款投放偏离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需求这一根本方向形成大量过度贷款是主要原因。

我国在全球经济萧条时期,采取了投资拉动的策略,增加投资扩大内需保增长,但单纯依靠释放流动性助推经济不可持续。首先,增加流动性无助于结构性矛盾的解决。而且,流动性的过度注入还会影响宏观金融稳定。实际上,我国M2/GDP已经高达180.6%,远远超过美国60%左右的水平,也明显高于欧盟100%的水平。

从金融深化指标看,我国银行信贷始终在超GDP增速增长。特别是2008年以后,银行贷款每年都以近8万亿元甚至更大规模的速度递增,信贷/GDP比例不断攀升,截至2011年末,已经高达123.4%,不仅在转型国家绝无仅有,即使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望尘莫及。

经济增长过度依赖银行信贷而不是资本市场,只会导致金融风险日益向银行体系积聚。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当前信贷领域不良贷款存在反弹压力,特别是受经济放缓影响,小微企业经营压力增大,潜在风险上升;融资平台贷款进入集中还款高峰期,部分地区融资平台资金链紧张;产能过剩及出口敏感型行业经营困难,亏损面扩大;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链趋紧,销售回款缓慢等。由于信贷基数过高,一旦不良率反弹,就会对金融稳定造成影响。

在投资拉动策略下,地方政府一味追求加大投资力度但在引导投资方向和监管方面缺乏有效工作,出现了盲目投资、产能过剩现象,进一步放大了结构性矛盾。一些民营企业在实施转型升级过程中,没有立足其主营业务,超出其投资能力过度负债进行跨行业投资、跨区域投资,导致投资失败、资金链断裂,经营陷入困境。

银监部门作为银行业的监管部门,对于当前银行业出现的问题,难辞其咎。银行业过度贷款,信贷规模膨胀,严重偏离了GDP的发展速度,银监部门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予以预警、查处,放任自流,导致了今天不可收拾的局面。

商业银行的非理性贷款行为。当前银行贷款过于看重抵押担保措施,而放宽了对借款人的经营状况盈利能力的审查。银行被戏称为典当业,只要是有足值的抵押物或具备保证能力,银行就能贷款,从而引发了大量贷款没有投于实体经济,以致银行业信贷规模膨胀,严重偏离了GDP的发展速度。

借款人的非理性行为。受实体经济效益下滑影响,企业主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跨行业投资、跨区域投资,甚至是投机行为,企图谋取更大的投资效益。银行宽松的信贷政策给借款人提供了过度贷款的机会,甚至改变了借款人贷款还本付息的基本来源要靠其主营业务经营所得来归还的基本理念,忽视了主营业务规模与贷款规模的匹配关系,认为贷款到期可以通过借款筹资还款。这种非理性的负债理念最终让借款人深陷债务泥潭而不能自拔。

综上所述,当前信贷运行中存在的两大问题,既有宏观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同时,也是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商业银行和借款人等多层非理性行为所叠加作用的结果。

二、建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决多年累积的问题,也绝非一日之功能够完成的。因此建议:

1、要客观看待历史问题,理性处理。大量超额贷款的存在和银行贷款不良率上升,还将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是难以处理的问题。我们只能采取隔离处理的办法。搁置问题逐步处理老问题;通过金融改革完善监管服务体系,管住新的贷款。

2、理性对待企业破产重组。对于起死回生无望的,不要做无谓的应急转贷,这只能让借款人苟延残喘,延长其痛苦的挣扎期,这种挣扎只能是让借款人的债务雪球越滚越大,负担越来越重,偿债率越来越低,最终还是难逃一死。所以不如快速启动破产清算程序,让其早日解除痛苦挣扎。法人也像自然人一样,有生必有死,生死循环是自然规律,要让劣势的企业破产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来抓。

3、企业破产之后,波及担保链上的其他本身还属经营正常的借款人,要采取隔离保护措施,搁置该类实际丧失担保人的贷款,根据借款人实际盈利能力,做出分期偿还计划,不能要求借款人寻找落实新的担保人,否则,就会重蹈覆辙,历史问题就会重演,最终会被全部拖垮。银行要明白贷款的本意是为了扶持企业发展,绝不能做釜底抽薪的事情,否则,最终将是两败俱伤的局面。

4、重新回归理性的金融秩序。对待新贷款,银行要注重审查借款人的实际经营状况,以借款人的经营收益能力来判断其适当的贷款额度,杜绝偏离借款人主营业务的一切贷款,停止发放企业互保、联保贷款,提倡发放信用贷款,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和再担保公司以及商业保险公司的履约保证保险业务,用有偿担保逐步取代企业互保、联保贷款这种不正常的担保方式。

监管部门要建立起贷款规模与GDP关系的分析管理体系,对贷款结构及时进行分析,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政策措施,引导银行贷款投向合理化。

上一篇: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